人在临死之前,是会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?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

图片 2023年12月末,那是一个悲伤的傍晚。中南湘雅医院急诊室外气温很低、没有任何嘈杂的声音,而急诊室里却十分喧闹。这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天,数不清的医生和护士在病房穿梭,病人们的...


图片

2023年12月末,那是一个悲伤的傍晚。中南湘雅医院急诊室外气温很低、没有任何嘈杂的声音,而急诊室里却十分喧闹。这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天,数不清的医生和护士在病房穿梭,病人们的家属只能焦急地在病房外徘徊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位80多岁的老人即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。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,儿子、女儿们红着眼眶握着他的手,哽咽着说不出话。老人却只是欣慰地笑了笑,慢慢地闭上了眼睛。

图片

整个过程,没有惊恐,没有挣扎,没有眼神慌乱,只有平静,就像一片落叶,顺着风飘落在地。那一刻,所有在场的家属都愣愣的,他们本以为死亡是痛苦和恐惧的,但眼前的场景完全出乎意料。那么问题来了:人临死前,到底是非常平静,还是非常恐惧?

图片

恐惧,是活着的人的想象上面那个问题,让心理学家来回答,答案出奇地一致——大多数人在真正面对死亡那一刻,内心是平静的。活着的人总以为死亡是可怕的,因为我们对死亡不了解,对消失这件事充满了未知。

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的那句名言:“死亡对我们无关紧要,因为当我们存在时,死亡并不存在;而当死亡存在时,我们已经不复存在。”

换句话说,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,是因为我们想象自己在死去,却忘了,真正死亡的时候,我们并不会有太多恐惧的空间:那个时刻,其实很多人的感受是淡然甚至解脱。

图片

之前我看到过一项心理学研究,曾经针对200多名临终患者进行了访谈;结果发现,他们中有超过85%的人,在生命最后一周的情绪都趋于平和,甚至伴有某种释然。

图片

死的那一刻,大脑自动切换模式根据神经心理学的研究,人类在接近死亡时,大脑会自动分泌大量的内啡肽和多巴胺;这些物质就像天然的吗啡,能够缓解痛苦、降低焦虑,让人产生平静甚至超然的感觉。很多濒死体验报告中,常常提到一种脱离肉体的感觉、看到隧道尽头的光,甚至和去世的亲人重逢;这一切,可能都是大脑在最后阶段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。

图片

它并非幻觉,更像是一种心理软着陆。心理学家雷蒙德·穆迪曾在《生命之后的生命》一书中记录了大量濒死体验,他写道:

“绝大多数人在生命最后的瞬间,会感受到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宁静和温暖。”

人们害怕的,其实并不是死本身,而是死亡的过程。比如痛苦的病症、意外事故的剧痛、或者失控的感觉,这些都是过程带来的恐惧,而不是死亡本身。

图片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安宁疗护(临终关怀)在国外越来越普及;因为它帮助人们减少了死亡过程中的痛苦,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死去,从而也更容易接纳死亡。有趣的是,心理学家发现,一个人如果在生前对人生的体验足够完整、关系处理得比较好、心理准备较充分,那他在临终时往往会更平静。这就是所谓的完成型人生。反之,那些在生前遗憾太多、关系未解、心理逃避死亡的人,反而更容易在最后时刻产生挣扎。人的临终时刻有五个阶段:否认、愤怒、讨价还价、抑郁、接受。能走到接受这一步的人,往往内心是强大的,也是最能做到平静离世的人。

图片

死亡焦虑其实可以被练习、被超越的很多心理医生建议,人一生中要尽早面对死亡这个议题,不要把它当作禁忌。比如练习正念冥想、多去接触自然、多做生命回顾,这些都是帮助人们降低死亡焦虑的方法。一句话总结:你对死亡的态度,其实是你对活着的理解程度的折射,学会死亡,才能真正开始活着。

图片

所以,人临死前,是恐惧,还是平静?这个问题,其实没有标准答案,但从心理学角度看,大多数人的死亡,比我们想象得温柔得多。死亡并不是终点,而是旅程的终章,是一本书合上的一瞬,只要你认真地活过,那么在告别时,就更可能坦然地说出:“我,不怕了。”所以,与其恐惧死亡,不如把握现在,因为每一个活着的当下,都是对平静离去最好的铺垫。-The End -作者-李眉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